#美食
#人文游
#摄影

浅夏岁末,烟雨楼台去杭州

六月之末烟雨楼台,我撑着雨伞等候将我送往七月的车,在岁末浅夏的季节,我怀念着那断桥楼阁的杭州
六月底的江南,已经进入了梅雨时节。天气没有想像的那么燥热,细雨绵绵的日子里,倒有一般清凉。我穿着短袖,背着那个破旧的背包,漫步在杭州的街头。
上海到杭州,对我来说已经成了家常便饭。每个月至少会来一次,或者路过一场。我喜欢漫步在西湖的沿岸,在秋季的时候看那落叶飘零,在冬季的时候看那断桥残雪,在春季的时候看那岸边垂柳,在夏季的时候倒没有认真逛过这里,因为夏天的我喜欢坐在商场里吹着空调,点一杯冷饮。
杭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, 城市里有许许多多的美景。哪怕只是西湖周边,也有数不尽的好去处。每次都想寻觅一个登高望远的地方,看一眼西湖美景。
杭州的朋友很多,每一次我都会约不同的人在这里喝茶聊天。这一次,朋友带我独辟蹊径,去了一个只有杭州本地人才知道的幽静之地。

站在城隍阁上,眺望杭州美景

河坊街柳浪闻莺的距离不远。这条路我走过四次,但我从来不知道原来从吴山广场上山,背后竟然有这样一个安静的地方,这里就是杭州的城隍阁。西湖周边的高山高楼不算多,城隍阁算一个,而且也是最适合看西湖的一个地方。
别的地方要么太远,要么太近,要么太吵。城隍阁刚刚好,来这里的人不多,约朋友在这里坐上一下午,聊聊天也是非常惬意,这种氛围,让我想起了慵懒闲暇的成都生活,那是我喜欢的生活状态。
城隍阁的一楼是个陈列展示大厅,这里有一些雕塑和画,展示着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。杭州在南宋时期作为首都,这里遍地都是关于宋文化的元素。
一楼大厅进门右侧,有一个斗茶图。西湖龙井在南宋其实就非常出名,杭州城的百姓们在闲暇的时候也会点一壶茶,话一段家长里短。在南宋的时候,斗茶非常的鼎盛,可以说风靡全国,不仅仅是杭州,南宋大多数地方都非常喜欢斗茶,上至达官贵人,下到黎民百姓都以斗茶为乐趣,而斗茶跟如今的茶艺表演差不多。
不一样的是我们如今喝的是茶叶,而他们只有茶末。把茶末两次倒进开水,然后茶面会泛起一层白色的汤花,汤花分布是否均匀以及茶壶内沿是否有水渍是评选的标准。
往里走,有一个东阳木雕,木雕中雕刻的正是西湖十大景色之一的“三潭印月”,左右两侧以“吴山天风”的自然景观为衬托。
第三幅作品叫做“西湖龙舟竞渡”,作品中呈现的是南宋官员正在划龙舟比赛,那时候的龙舟并不像现在一样在端午节举行,那时候的龙舟赛是二月初八举行,画面中是皇帝和文武百官一起玩乐,是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的一项联谊。
继续往里面走,可以看见一副特别大型的立体硬木彩塑画,这幅画也是城隍阁的镇阁之宝。整幅画长31.5米,高3.65米,它记录着南宋时期临安城从皇宫到街巷、从山川到河桥的景象。 具体场面有钱塘门、护城河、烽火瞭望台、西湖、肉铺一条街、河坊街、十里御街、南宋太庙、皇宫、凤凰山等等。
城隍阁最美的地方是四楼,四楼是观景的最佳位置,站在这里可以看见整个西湖,西湖美景历历在目,晴天的时候可以看见西湖游船飘在湖面,在湖面看阁楼也是非常美丽。阴雨天的时候,看湖面烟雾缭绕,如仙如醉梦幻般的场景。
四楼的里面是可以吃饭的地方,这里的厨师非常用心,做出来的饭菜不仅仅好吃,最重要的是非常好看。很多菜品都是杭州这边的网红美食,限量出售的,当然制作的过程也是非常的慢,能够一尝这里的美食,真的是非常荣幸。
我最喜欢的菜要数荷香鲜莲肉,这道菜真的是太好看了,用荷叶和莲花做成外观,然后菜品里冒着仙气,真的是非常好看。还有其他许多美食菜肴,比如货郎出街、蛋黄焗面包蟹、浓汁参肚盅等等,都是色香味俱全的佳肴。

江湖汇观亭,隔山相望西子湖

在城隍阁右侧不远处的地方,徒步5-10分钟,有一个亭子叫做江湖汇观亭,站在这里可以眺望城隍阁的全貌,以及城隍阁背后的西湖美景。楼阁在西湖和吴山的映衬下,非常好看。透露着一股苏杭烟雨的画面,我来到这里的时候下着细雨,湖面泛起白色的雾气,如梦如幻一般。
江湖汇观亭白天看城隍阁非常好看,到了晚上更是精彩。每天晚上当城隍阁亮起灯光的时候真的特别美丽,冬天和夏季亮灯的时间不一样,夏季应该是晚间七点。我六点半登上江湖汇观亭,等待着城隍阁亮灯的时刻。
晚上的江湖汇观亭很热闹,这里有着许多杭州本地人到这里散心,锻炼身体。整个吴山景区其实也没有许多外地人知道,来这边的大多数都是本地人,甚至是老杭州人,才对这里非常熟悉。所以,带外地的朋友到这边散散步,真的是非常惬意,杭州城区能有这么安静的地方,实属不多。

祈福城隍庙,求一段安康

在城隍阁楼旁边有一个城隍庙,这个城隍庙供奉着城隍阁老爷周新,周新是明朝永乐年间的浙江按察使,是明朝一个清官,百姓称他“冷面寒铁”。城隍庙内周新的神像长2.5米,宽2.8米,非常的威武。
在城隍庙可以求签。求姻缘、求平安、求高升都可以,门口悬挂着许多人求福的牌子。旁边还有一个大钟,来过的人都喜欢敲一敲大钟,站在山下的时候,听钟声响起,也是非常的神圣。

寻觅宝成寺,探索藏传佛教

在吴山上除了城隍阁,还有一个寺庙,位于吴山的东南面,叫做宝成禅寺。这个寺庙建于五代十国时期,原名释迦院,北宋时期改名宝成院,2001年7月,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宝成寺和其他的寺庙不太一样,其他寺庙也许都是金身佛像,而宝成寺供奉的佛像是凿于岩壁上,三尊佛像分别为文殊、普贤、麻曷葛剌。
这里有一些佛教陈列馆,陈列着有关于藏传佛教的许多历史和典故,还有许多藏传佛教使用的文物工具,这也是这座寺庙的独特之处。

闲逛河坊街,尝杭城美食

河坊街在吴山脚下,从城隍阁下山,就是河坊街的街头。河坊街是杭州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街,这里有许多特色小吃、古玩字画、以及一些手艺人的传统绝活。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,这条街也入驻了许多新颖时尚适合年轻人消费的元素。
我第一次来杭州的时候,逛的第一个景点就是这里。那时候从杭州城站闲逛,漫步到了这里,被这里的特色和街景吸引,从这里一路向前,能够直接走到西湖的柳浪闻莺。所以许多来杭州游玩的人,除了逛西湖,河坊街也是首选的旅游之地。
白天的河坊街非常喧嚣热闹,夜晚的河坊街更是好看。因为建筑风格本身就是仿古建筑,所以夜晚的时候灯光亮起,便非常好看了。
从河坊街沿着西湖反方向走,能够走到中山南路,中山南路上也有许多特色美食和店铺,和河坊街风格相似,沿着中山南路往北便可以走到非常知名的南宋御街了。所以,吴山广场、河坊街、南宋御街这些地方都连成一片,非常适合散步闲逛。

夕阳西下,西子湖畔

杭州西湖也许是国内少有的免费5a级别的景点了,也是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,知名的景点有苏堤春晓、断桥残雪、柳浪闻莺、三潭印月等等。
每一个景点都有着它独特的模样,每一个景点都有着它文艺的气息,来过西湖无数次,我总是喜欢安静的旅游,纵使西湖边有那么多的游客, 我独自闲逛着,互不干扰,我在人潮拥挤的湖边,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我依然会觉得这里是那么的惬意和宁静。
我喜欢骑着共享单车环绕着西湖,夕阳西下,游客们也走累了,许多人都坐在湖边上,安静的等待夜幕。西湖边的生态环境很好,树上偶尔会蹦哒着几只松鼠,白色的鸽子也没有那么怕生,吃着人类投喂的食物。
说起说这里是一个景点,倒不如说是一个惬意生活的集散地,喜欢坐在这里被湖面的风吹着,喜欢在这里看行人匆匆,看游客眼里散发出新鲜的眼神,看那绿油油的大树长出了新枝,看那树荫下的爷爷奶奶唱着曲、扭着舞儿,看几个老头在石凳上下着象棋。年轻的你,也许会在此刻慢下来,安静的去呼吸这里的空气,感受这短暂的慢时光。

西溪湿地,看那洪园十景

杭州市区有西湖、城隍阁、河坊街这些好玩的去处,杭州的郊区也有许多不错的地方,夏天的时候在西溪湿地乘坐一艘游船,点一壶清茶。然后想起10年之前的电影非诚勿扰,电影里也有一段关于西溪湿地游船的镜头,那般绿油油的环境随船而过,也许惬意,就是这样的一种模样。
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有“三堤十景”,三堤分别是福堤、绿堤、寿堤,十景分别是秋芦飞雪、火柿映波、龙舟胜会、莲滩鹭影、洪园余韵、蒹葭泛月、渔村烟雨、曲水寻梅、高庄晨迹、河渚听曲。

三堤之一的寿堤是西溪湿地里最长的堤,全长5470米,沿着寿堤游走,领略西溪湿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,各种景色映入眼帘,将整个园区构成一幅美丽的景色。
西溪湿地的洪园余韵也是“三堤十景”之一,明代尚书洪钟晚年归隐西溪无常,建了洪园。如今的洪园中的洪府,藏书楼、萝荫书屋、槿篱茅舍、小桥流水、花木扶疏,成为江南园林与湿地结合的典范。
不仅仅如此,西溪湿地还有许多游玩的项目,水上泛舟,虾笼、地笼、丝网、撒网等许多渔事活动,不同的季节可以感受不同的生态乐趣,还可以在园区里采摘瓜果蔬菜,吃农家菜享受生态菜肴,园区里有一些饭店,也有食堂,很久没有在食堂吃饭的我,很喜欢这里的氛围,虽然有些拥挤,但会让我想起大学的时光,那时候会跟同学一起去食堂,吃自己喜欢的菜,那种无忧无虑的乐趣也是一去不复返了。
初夏的季节,很适合带着亲人孩子以及自己的伴侣到这里游玩,如果独自散步至此,也许还会遇到像我这样的人,这里空气新鲜,花开满园,你可以在园区里散步,也可以找一个鲜花盛开的地方拍一拍照片,或者找一个茶楼坐下来,点一壶茶,安静的看着小船儿从湖面飘过的样子。

杭州,来多少次都不腻

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。古代的杭州是南宋古都,现代的杭州是旅游城市。这里蕴含着太多文化气息和历史故事,我喜欢这座城市,这里有山有水,有繁华,也有幽静。穿梭在延安路上购物,矗立在西湖沿岸发呆,逛一逛河坊街的闹事喧嚣,看一看城隍阁的幽静望远。
这是今年到杭州的第n次,每一次都有着不一样的感觉,每一次来杭州都觉得倍感亲切。不再像一个城市去往另外一个城市,倒是像从家里去串门,这个城市有许多朋友,他们会带我去许多连本地人都不知道的好去处,去看那些非常小众的美景,这就是我喜欢杭州的理由。下一次,我继续来杭州旅游。

本游记著作权归@程阅川所有,转载请联系作者!